主題(精華): 長安福特因銷量下滑削減百萬產能
2023-05-23 09:12:01          
功能: [發(fā)表文章] [回復] [快速回復] [進入實時在線交流平臺 #1
 
 
頭銜:金融島總管理員
昵稱:大牛股
發(fā)帖數:112178
回帖數:21831
可用積分數:99517040
注冊日期:2008-02-23
最后登陸:2024-10-22
主題:長安福特因銷量下滑削減百萬產能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長安汽車和福特中國旗下的合資企業(yè)長安福特因銷量下滑削減百萬產能。巔峰時期,長安福特年銷量一度接近百萬輛,在重慶、哈爾濱、杭州設立的五家整車工廠產能最高可達160萬輛。但目前長安福特的產能已銳減至67萬輛。



對此,長安福特有關人士5月22日回應上證報記者稱,公司正在克服困難,積極轉型,目前,重慶和杭州等工廠生產正常。



另外,近日有消息稱福特中國開始裁員,涉及人數超1300人,按照N+3來賠償。福特中國方面日前就此表示,企業(yè)正將資源投入到具有優(yōu)勢的核心業(yè)務,通過一系列標志性品牌和產品,同時利用在華合作伙伴的綜合能力,為中國乃至全球消費者帶來更多、更好的產品,為利益攸關方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圖片
長安福特杭州工廠產線



圖片
長安福特重慶工廠車間



長安福特和福特在華業(yè)務面臨嚴峻挑戰(zhàn)



作為長安汽車最重要的合資車企,長安福特自2012年從長安福特馬自達剝離以來,對長安汽車銷量貢獻長期在20%以上,占福特全球銷量近15%;巔峰時期的2016年銷量達到95萬輛,占長安和福特銷量比重分別為30.81%和14.19%。



2016年,福特汽車在華的銷量達到了巔峰,為127萬輛,超過同一年豐田在中國的121萬輛銷量。不過2017年以來,福特在華業(yè)績因汽車電動化、競爭加劇等多重因素并不如人意。



2022年是長安福特產品大年,銷量卻沒有明顯起色。2022年,長安福特全年銷量達25.1萬輛,同比下滑17.61%,僅為2016年巔峰時期的27%。進入2023年,長安福特銷量依然不盡如人意,該公司前4月銷量為5.88萬輛,同比下滑18.67%。伴隨銷量下滑的是營收下降、業(yè)績虧損,2022年全年,福特在華總計虧損5.72億美元。



車市價格戰(zhàn)的余波還在持續(xù),產能嚴重過剩導致汽車制造商處境舉步維艱。長安福特2022年產量為31.43萬輛,相對于全年25.1萬輛的銷量,依然供過于求。對于削減百萬產能的說法,長安福特有關人士5月22日沒有給予明確回應,但他表示公司正在克服困難,積極轉型,目前,重慶和杭州等工廠生產正常。



不僅是長安福特,危機也波及到福特中國。近日,有消息稱,福特中國開始裁員,裁員人數高達1300人,被裁人員將按照N+3賠償。裁員是為了響應福特“精簡、集中”的主要手段之一。福特中國回應稱:“公司正在打造一個更加精簡、靈活的組織結構,將資源投入到具有優(yōu)勢的核心業(yè)務上,努力實現在華業(yè)務目標?!?br />


針對未來在華的發(fā)展戰(zhàn)略,福特中國表示:“對于福特汽車來說,中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市場,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在華業(yè)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承諾始終不變?!备L仄囶A計2026年福特全球電動汽車產能計劃超過200萬輛、2030年電動汽車銷量占比50%。



圖片
福特在2023上海車展展臺



汽車合資和自主品牌此消彼長



對于長安福特和福特中國的變化,有汽車行業(yè)分析師指出,曾經在中國市場有過相當長時間輝煌的合資車企如果跟不上中國市場的步伐,就會遇到困難。



“中國自主品牌的布局和轉型升級較早,所以新能源滲透率遠高于合資品牌,這就讓自主品牌在當下的市場競爭中受益?!敝衅麉f(xié)副秘書長陳士華說。



從乘聯(lián)會最新公布的國內車企銷量數據來看,2023年1-4月汽車廠商批發(fā)量,位居第1的是比亞迪,累計銷量為75.7萬輛,同比增長了91.5%,市場份額為11.1%。合資車企中,銷量最好的一汽大眾,同時也是車企銷量榜第2名。2023年1-4月銷量為50.5萬輛。同比增長2.7%,市場份額為7.4%。比亞迪和一汽大眾作為自主和合資車企的代表,從兩者的銷量數據上能夠感到很明顯的差距。



另外,根據中汽協(xié)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1季度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在國內乘用車領域市場份額就達到了52.2%,創(chuàng)歷史新高。



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按照2023年1-4月新能源廠商的銷量數據,排在前10的車企,除了特斯拉全部都為自主汽車品牌。有業(yè)內人士感嘆,目前國內車市的局面,如果放在五六年前還是難以想象的,彼時強大的歐美日等主流合資汽車品牌,就在短短的幾年汽車新能源化和智能化等浪潮中,敗給了中國自主汽車品牌。



“削減產能也算是理性回歸,這也是很有魄力、很有遠見的戰(zhàn)略決策。”資深汽車行業(yè)分析師梅松林說,恐怕其他合資車企也將面臨相似的艱難抉擇。

【免責聲明】上海大牛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僅合法經營金融島網絡平臺,從未開展任何咨詢、委托理財業(yè)務。任何人的文章、言論僅代表其本人觀點,與金融島無關。金融島對任何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確或暗示的保證。股市有風險,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相應責任。
 

結構注釋

 
 提示:可按 Ctrl + 回車鍵(ENTER) 快速提交
當前 1/1 頁: 1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后一頁]